我院参与主办的《甲烷控排与ESG创新论坛》在厦门成功举行
9月18日,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进一步推动甲烷减排领域的前沿研究、技术转化应用、政策深度交流与产学研协同合作,“甲烷控排与ESG创新论坛”在福建厦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厦门大学、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主办,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具体承办,并得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大力支持。论坛开幕式上,厦门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人事处处长、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校长唐旭,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应邀分别为会议致辞。
刘合院士在致辞中提到,我国第三个气候目标即将发布,2035年将实现全经济范围、全温室气体种类覆盖,且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计划中,甲烷减排将从气候政策“边缘议题”转为“重点议题”。他强调,在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ESG理念可发挥不可替代的系统性支撑作用,为甲烷等强效温室气体控排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本质上可全方位赋能甲烷控排工作。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的有关领导、专家,围绕甲烷控排的核心难点、全链条技术对策、战略政策框架及ESG协同机制等议题进行精彩观点分享与研讨。会议期间设置了主旨报告、圆桌论坛以及学术沙龙三大核心环节。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原副司长孙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助理鲁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国际产业生态学会候任主席陈伟强四位甲烷控排及ESG领域权威专家,从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甲烷控排与ESG融合、甲烷监测与减排实践等多个方面分享了前沿实践和战略思考。
孙桢副司长在解读《甲烷行动方案》时指出,甲烷控排需坚持“数据先行”并与行动同步推进,借助“干中学”机制提升数据质量,同时强调需摆脱对经济效益的依赖,探索农业等低效益领域的创新减排策略;董战峰所长提出ESG创新是推动甲烷治理的关键支点,应通过构建本土化ESG体系、凝聚部门合力与完善标准法规,为甲烷控排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机制;鲁玺教授倡导加快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甲烷监控系统,以技术创新弥补排放溯源短板;陈伟强研究员分享了一套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碳信息发现与碳减排方案。并表示,未来将在相关产业研究中积极引入包括甲烷排放在内的更多气体类型和控排策略,为实现多气体协同治理和低碳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随后,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甲烷控排关键挑战、技术路径、政策体系及ESG融合解决方案等议题深入研讨,提出诸多真知灼见,并对甲烷控排与ESG体系的协同发展形成多维度推进共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张博教授最后总结“ESG理念虽在赋能甲烷控排上还处于探索期,但二者结合潜力巨大。借鉴ESG领域成熟经验,可为甲烷控排提供坚实框架支撑。希望本次论坛成果能够转化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动力,持续推动我国甲烷控排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下午,论坛特别开设“非二”控排学术沙龙,聚焦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下称“非二”)温室气体的控排路径。沙龙汇聚环境科学、能源、农业及生态领域的14位跨学科专家,围绕有机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厂减排、煤炭与页岩气开发控排、农业减排及卫星遥感监测等关键议题,深入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最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工业项目主任潘支明以“鼓舞、兼具、方向”作总结,既为各行业温室气体控排取得的成果感到鼓舞,也清晰认清减排工作的复杂性及未来纳入全行业、全温室气体考量的更大挑战,更明确了需深化创新、推动前沿结论触达更多群体,并持续合作搭建交流平台的推进方向。
甲烷控排与ESG创新,是推动我国“双碳”目标落地、助力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抓手。本次论坛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下的甲烷行动”为核心议题,通过主旨报告、圆桌研讨与学术沙龙的深度联动,搭建起“政策-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论坛依托全天候、多维度的智慧碰撞,不仅为甲烷控排与ESG创新提供了从战略规划到实践落地的全链条参考,更凝聚起政产学研用多方共识,为后续政策优化、技术攻关及国际协作奠定坚实基础,有力助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