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郴州的红色沃土到衡阳的文旅发展,再到常德的乡村振兴,中石大青“石”助湘行实践团以三年时光为笔,以湖湘大地为卷,用青春足迹丈量三湘四水,用实干担当续写与湖南的深厚情缘。近日,中石大石油工程学院青“石”助湘行实践团第三年走进湖南常德市围绕“追寻红色足迹、绘就七彩假期、问寻非遗古韵、智创武陵振兴”四大主题开展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以石油学子之担当绘就常德发展新篇。团队3年来已累计入选教育部、团中央“绿色长江青春护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overs4Climate可持续发展绿色乡村青年行动”等32个国家级专项。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抗战精神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先后走访常德博物馆、赵家桥常德会战纪念馆、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公墓,在史料与实物中重温常德军民保家卫国的壮阔史诗;步入丁玲纪念馆、黄爱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帅孟奇故居、常德文甲农民起义纪念园,录制10个精品党课视频,从革命先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历程中,解码“信仰”的力量;驻足大西门碉堡、常德会战碉堡群、矮城墙碉堡,在斑驳的遗迹中体悟常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悲壮与豪迈,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代代相传。实践团以历史脉络为经、抗战精神为纬,巧妙串联起常德博物馆、赵家桥常德会战纪念馆、丁玲纪念馆等10个重要红色地标,精心设计“伟人英烈・信仰传承”“红色印记・古城新貌”等4条精品红色文旅路线,以青年视角为常德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述日军发动细菌战的暴行

图为实践团走进港中坪村村史馆学习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解读文甲农民起义抗战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参观丁玲烈士革命事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黄爱革命烈士致敬
绘就七彩假期,校地共筑未来
乡村振兴,教育为基。实践团依托与常德团市委、鼎城团区委共建的“校-地、院-区”两级社会实践基地,发挥专业优势,为鼎城区谢家铺镇的少年儿童量身打造了涵盖手工制作、石油科普、科学实验、安全教育、美育熏陶等6大板块的39节特色课程。通过“双碳计划科普”“铁人王进喜事迹宣讲” 等生动课堂,厚植家国情怀;以“气象防灾减灾”“防溺水・防诈骗”“中医 5000 年发展史”等知识普及,提升综合素养;借助“红色故事大王演讲比赛”“常德花鼓戏:快乐戏曲大冒险”等美育活动,涵养文化自信;通过“小小抽油机制作”“手摇发动机实验”“艾草香囊 DIY”等实践课程,锤炼动手能力。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助力孩子们筑牢思想之基、拓宽文化视野、陶冶高尚情操,为乡村振兴培育后备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谢家铺镇与孩子们一同开营仪式

图为志愿者协助学生制作承重纸质桥梁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大先生精神故事

图为志愿者与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学生们的合影
问寻非遗古韵,匠心守护文脉
常德作为历史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16个门类200多个种类,尽显千年匠心。实践团走进穿紫河畔,来到现实版“清明上河图”的河街,用心感悟“天下擂茶一家亲”里的文脉相通之理;步入文人墨客雅集之所的鸳鸯走马楼,观看鉴赏曾斩获曲艺节最高奖“牡丹奖”的经典剧目《枕头风》,与非遗传承人开展2场常德丝弦“破圈与守正”专题访谈,总结非遗受众年轻化的培育之道和现代科技赋能丝弦青春表达的发展路径;走进汉寿县文化馆,联动首年实践在祁东县雕刻工艺厂、祁艺团、宝莲生态农业基地的调研成果,围绕祁东木雕与汉寿木雕的技艺谱系、文化内核及当代转化路径开展三维比对研究,精准提炼跨地域非遗传承共性规律与差异化特质,深度挖掘非遗赋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5个;寻访汉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聚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常德高腔,深入学习汉剧团2017年晋京演出、获中宣部和文化部领导及观众一致好评的高腔大戏《帅孟奇》,计划以“高腔进校园”为抓手,推动这门湖湘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新声。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诗墙文化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常德丝线传承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汉寿木雕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常德汉剧传承人
实干深耕乡土,智创武陵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发展富民产业。实践团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工作现场,在港中坪村“万亩良田”,沉浸式学习“插秧”“抛秧”等农耕技艺,携手开展直播助农活动,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率提升近5倍,让成果真正惠及农户;走进雷轰山村、大坪村、赵家桥村等5个村,系统解构“红色引擎”驱动下乡村“善治”的“多维密码”,总结形成三类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路径,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探访湖南省亿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聆听省劳动模范、公司总经理陈帅宇放弃“金饭碗”投身“泥饭碗”的创业故事,感悟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步入常德市源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米粉生产车间,与企业负责人探讨传统非遗米粉产业的“破圈”密码,系统了解现代科技赋能非遗米粉打破保鲜时间壁垒的途径,充分挖掘、记录、拍摄米粉从磨浆、发酵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拍摄素材超300分钟,设计《“粉”香致远:非遗米粉的百年传承与今朝焕新》系列主题海报12张,以新媒体形式面向全国开展立体化传播;访谈老字号津市米粉“刘聋子粉馆”第四代传承人黄玢昊,聚焦1938年创始人刘松森的初创故事与早籼稻米“二次发酵”的古法工艺,深度剖析“稻—粉—牛—田”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产业链生态模型,系统调研品牌全流程溯源系统对“初心品质”的现代传承,设计3套“非遗技艺+现代传播”的米粉推广方案,基于对常德米粉和津市米粉的实地调研,总结撰写《常德米粉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实践调研报告》,梳理地域特色产业升级经验与跨区域推广路径,助力讲好常德米粉、津市米粉从“湖南特色”向“全国知晓”迈进的故事;依托第二年在衡阳市黄花文旅园、黄花公园、新发食品、湖南龙旺食品有限公司等乡村振兴示范点调研总结形成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当地40万菜农增收致富的先进经验,创新设“黄花菜—水稻—米粉”三产联动产业振兴模型,形成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链条增值方案,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源宏米粉公司负责人畅聊产品包装设计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源宏米粉公司座谈常德米粉研发方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酱板鸭博物馆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实践团指导老师介绍木制手艺品

图为实践团指导教师采访当地农户农耕方面知识
此次实践活动中,青“石”助湘行实践团在常德市3区19村的广袤土地上,既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更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团队以科技为非遗注入新活力,用实干为乡村振兴蓄能,生动诠释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发展图景。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厚植爱农情怀,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田间地头上磨练意志品质,把岁月如歌的乡村振兴故事记录好,把波澜壮阔的复兴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港中坪村双季稻插秧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兴乡记助农直播
回望三年历程,实践团创新构建“红色教育铸魂、非遗传承聚力、产业振兴赋能、社会服务固本”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果丰硕:协助第一年实践地郴州市长溪村整理材料,成功争取 200 万元专项经费,解决该村水渠不通与道路安全隐患问题,事迹获校领导专题批示;推动第二年实践地衡阳市祁东县黄花菜传统加工技艺工坊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注入青年智慧;荣获中青报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团队、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优秀项目、榜样100全国大学生优秀社团、2024年“青年服务国家”北京市优秀团队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1项。团队还受文旅部、教育部、团中央邀请,面向全国分享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0万,彰显了青年群体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