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实践沃土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次次油田旧址寻访,触摸铁人“跳进泥浆池”的滚烫初心;
一场场老石油人访谈,聆听“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箴言;
一条条实践日志,书写“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青春答卷。
炽热的铁人精神火种播撒在实践路上,这堂“传承课”别忘沉下心,最坚定的信念在脚下,更在血脉里!

从克拉玛依沙漠的钻井平台到大庆油田的铁人展馆,从山西长治的抗大旧址到湖南常德的乡村田埂,2025年6月至9月,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第七期“铁人精神训练营”以“青春在能源报国中挺膺担当”为主题,组建80支营小组奔赴祖国各地,参与人数达600余人,在红色研学、油田实践、乡村调研中构建“精神传承—实践赋能—价值升华”的育人闭环,让铁人精神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焕发时代光芒。训练营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等团中央、教育部专项31项。
精神传承:在红色足迹与铁人印记中锚定初心

重走抗战胜利路,串联跨区域红色课堂。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训练营以“抗战精神与铁人精神同源传承” 为核心,打造三大红色实践路线。一是立足华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东东带队赴北京昌平档案馆,参观“望烽烟”展区感悟南口战役历史,并与档案馆共建思政教育基地,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蕴成为育人鲜活教材;“铁人先锋”营小组赴山西长治,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旧址重走“百团大战”战斗路线,录制3部“我讲抗战故事”视频,创新红色讲解词。

二是奔赴东北。“油韵绿脉,青力同行”营小组走进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在“人拉肩扛运钻机”场景复原中重温工业抗战史;探访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松基三井”展区,从油田“大会战”历程中体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还调研龙凤湿地生态修复成果,见证“红色精神+绿色发展”的转型实践。

三是远赴西南。青“石”助湘行营小组赴湖南常德,走访赵家桥常德会战纪念馆、大西门碉堡群,在战争遗迹中聆听军民保家卫国史诗;走进丁玲纪念馆、黄爱烈士陈列室,录制10个精品党课视频,并设计4条“红色印记・古城新貌”文旅路线,让抗战精神融入地方发展。

践行回信精神,砥砺能源报国志向。“智油先锋”博士团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5周年为契机,走进校区办学十周年成果展、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采访10余名新疆油田、西部钻探技术专家及留疆校友,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的精神转化为实践动力——在塔里木沙漠开展30天超深井技术测试,“超深井钻速智能优化”钻井风险预警系统有效提升作业效率与预警准确度,获油田专家认证。

“油Young青年”志愿服务队以复信精神为指引,科摩罗留学生哈森参与天津中海油服技术交流会,为渤中25-1南油田开发提供国际视角;保定海油COSL希望小学的“国际能源科普”课堂上,志愿者双语讲解石油开采与“双碳”目标,让乡村孩子了解中国能源发展的国际贡献。

“油”志“石”干家营小组响应学校“让个人理想追求与西部基层发展、国家能源安全同向同行”的号召,前往长庆油田采油三厂李-53“功勋井”、盐-188油井等6处一线井区、处理厂,实地学习油田一线生产建设成果;采访“全国劳动模范”顾燕、“金牌技术能手”杨志诚等5位油田先进代表,形成“一脉相传”系列访谈1部。
实践赋能:以专业所长破解行业与基层难题

聚焦行业转型,攻克技术瓶颈。各营小组聚焦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将科研与一线需求深度对接。“智油先锋”营小组在新疆油田远程技术决策中心(RDC)、西部钻探方案规划研究中心(EISC),参与数字化建井与钻井实时优化研讨;在长城钻探技术交流会中,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探讨“长龙号”智能钻井系统落地应用,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完井方案提供改进建议。

“油Young青年”博士团在天津中海油服三维可视化中心,借VR技术沉浸式体验油田勘探全流程,针对渤中25-1南油田砂体强非均质性难题,设计剩余油表征与加密策略。“油韵绿脉”营小组探访大庆国家级页岩油重点实验室,观察纳米级CT扫描技术在岩芯孔隙分析中的应用,了解18项国际专利背后的技术突破。

“油”志“石”干家博士团联合本科22级创新班,开展揭榜挂帅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在生产现场动动手、让实践知识入入心、为现场难题出出力,形成实践操作、研讨交流、解难答疑递进式专业实践方法,累计开展井场专题报告会5场、学习小组研讨会18场,结合现场难题,撰写1部油田实践课题报告,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与实践并重。

助力绿色发展,探索协同路径。“油韵绿脉”营小组调研大庆华理生物技术公司,了解微生物技术将原油转化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工艺,该技术可提升原油采收率并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关注新型环保压裂液添加剂,其能降低水资源消耗,为“绿色油田”建设提供参考;“油Young青年”博士团还探讨CCUS技术,为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建言献策。

“油”志“石”干家营小组在宁夏闽宁镇昌盛光伏生态科技园,学习“棚顶发电、棚内种植”模式,该模式实现“清洁能源+农业生产”双收益,助力当地人均年收入增长33倍;青“石”助湘行营小组在常德港中坪村开展“双碳”科普,指导村民科学种植减少化肥使用;“石”志不渝志愿服务队在昌平胡同推广垃圾分类,让绿色理念融入社区治理。
价值升华: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中彰显担当

产业造血,激活乡村经济。青“石”助湘行营小组在常德港中坪村学习农耕技艺,开展直播助农提升农产品销售率近5倍;调研源宏食品米粉厂,设计12张《“粉”香致远》非遗海报,总结“稻—粉—牛—田”循环经济模式,撰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油”志“石”干家营小组协助闽宁镇原隆村设计乡村文旅路线,走访禾美电商车间,采访“巧媳妇”直播团队带动80余位妇女就业,月收入达2400-3500元的生动故事。

文化传承,留住乡村根脉。青“石”助湘行营小组与常德丝弦传承人开展2场“破圈与守正”访谈,对比祁东、汉寿木雕技艺谱系;“铁人先锋”营小组在长治余吾镇策划“道情演绎百团大战”文化展演,线上线下惠及1500余人,推动红色基因与非遗活态传承。

社区服务创新,提升治理效能。“石”志不渝志愿服务队在昌平怡园社区搭建“家-校-社-医四级联动蔚蓝心网”,破除心理健康服务壁垒;走访24个历史胡同,撰写《昌平古胡同更新改造对策建议》呈报区政府;还制作6部文旅振兴视频、10条胡同打卡路线,助力“文旅+治理”融合。

公益支教献爱心,五育并举践担当。“铁人先锋”营小组连续三年支教屯留四中,设计100余节“铁人精神宣讲”“非遗绘画”课程,制作24期“筑梦校园”推送,助力学校升学率从52.1%提升至70.1%。

“油Young青年”志愿服务队在河北保定海油COSL希望小学,开设红色教育、能源科普等7大板块28节课程,入户排查安全隐患,建立“绿色成长档案”。五年来120余名志愿者接力,开展700余次辅导,研发超百节课程。
依托“铁人精神训练营”,中石大学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油田井场的技术攻坚到乡村课堂的知识传递,以“悟精神、破难题、献力量”的实践行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真正将铁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新时代的青年奋斗篇章。相关故事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18次,并在CCTV-10播出,总浏览量突破160万。
未来,训练营将继续以“行走的大思政课”为核心载体,持续引导青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挺膺担当,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铁人精神,让青年学子在更广阔的实践舞台上锤炼本领、践行使命,为能源强国建设不断注入鲜活的青春动能。
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扎根油田一线、乡村一线
中石大学子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悟精神、破难题、献力量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传承铁人薪火在路上,矢志能源报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