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李宜强
职称:二级教授/博导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9-09 - 1993-07,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天天色天天),油藏工程系,本科
1993-07 - 1998-09,大庆石油学院提高采收率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1995-09 - 1998-04,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天天色天天),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
1998-09 - 2004-09,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天天色天天),工程师
2001-09 - 2006-07,中国科学院渗流所,博士研究生
2004-09 - 2008-09,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天天色天天),副研究员
2007-01 - 2009-06,北京大学,博士后
2008-09 - 2009-05,东北天天色天天提高采收率研究所,研究员
2009-07 - 2017-04,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提高采收率研究院,研究员
2017-04 - 至 今,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
电子邮箱:yiqiangli@cqsbzx.com
所在系所:油气田开发工程系
教学情况:本科课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工程概论》
研究方向:
1、复杂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构建聚合物驱油分级动用开发模式、分散体系多尺度阻力模型与不同流态条件下分散微滴尺寸的量化表征方法。系统绘制聚合物体系有效驱动压力图版,明确分散体系运移模式,实现液滴微观分散动力学与宏观乳化过程的跨尺度关联。(相关成果发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IF=8》、《Fuel,IF=7.1》、《石油学报,IF=5.1》、《SPE Journal,IF= 3.1》、《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F= 4.3》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2、CO2/气顶重力驱等注气提高采收率研究
揭示CO2地质埋存的微观力学主控机制及其竞争关系,提出CO2"动态埋存-转化"行为的智能量化表征方法,构建复杂温压条件下气-液界面稳定/非稳定运移的控制图版,实现CO2有效封存量的快速精准计算。(相关成果发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IF=8》、《Energy,IF= 9.4》、《Polymers ,IF=5.2》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3、致密油/页岩油非常规油藏有效开发及监测技术
重构二维/三维孔隙网络结构与型态,定量表征及反演致密油藏全尺寸孔隙/裂缝特征,形成多维多尺度数值及物理模拟实验分析技术,覆盖了大部分非常规油藏开发/监测实验。(相关成果发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IF=8》、《Energy & Fuels,IF= 5.3》、《Physics of Fluids,IF=4.3》、《SPE Journal,IF=3.1》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4、稠油/超稠油/地热多元多相协同开采技术
提出热-烃协同与多元气辅助高温物理改性水溶液提高稠油/超稠油采收率技术,多元气体基质-裂缝-井筒自循环地热能开采技术,采用物理与数值模拟方法挖掘“化学热-物理改性溶液”与“井筒-裂缝-基质-改性流体”提高稠油/热能采收率机制及作用界限,实现传统与清洁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相关成果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5》、《Applied Energy,IF=11.2》、《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IF=10.9》、《Energy,IF=9.4》、《Renewable Energy,IF=9.1》、《Fuel,IF=7.1》、《SPE Journal,IF=3.1》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课题组具有仪器及技术:
常温常压与高温高压微流控装置、一维/二维/三维大尺度型物理模拟装置、实时温压饱监测系统、化学及复杂物理场提高采收率装置、高温高压多元气驱/吞吐装置、稠油/超稠油蒸汽驱/吞吐装置、地热储层物理模拟采热装置、核磁共振装置、扫描电镜、人造岩心设备、自主研发多尺度图像识别系统、自主研发储层压力反演模块、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
代表性论文著作:
[1] Yiqiang Li, Yuanyuan Mi, Zheyu Liu et al. MoO3-x quantum dots-based hydrogel with excellent light-triggered self-healing efficiency and pressure sensitive photoluminescence for accurate remote force measurement. Materials Today Physics 27 (2022): 100807. (中科院二区)
[2] Yiqiang Li, Xin Chen, Zheyu Liu et al. Effects of molecular structure of polymeric surfactant on it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percolation 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101 (2021): 165-177.(中科院二区)
[3] Xiaolong Chen, Yiqiang Li*, Xiang T, et al. Effect of gravity segregation on CO2 flooding under various pressure conditions: Application to CO2 sequestration and oil production. Energy. 2021, 226, 120294.(中科院一区)
[4] Xuechen Tang, Yiqiang Li, Zheyu Liu et al. Nanoparticle-reinforced foam system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Mechanistic review and perspective. Petroleum Science 20(04) (2023): 2282-2304. (中科院一区)
[5] Xin Chen, Yiqiang Li, Zheyu Liu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nhanced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of polymeric surfactant: Matching relationship with core and emulsification ability. Petroleum Science, 20 (01) (2023): 619-635(中科院一区)
[6] 刘涛, 李宜强, 丁国生, 等气藏型储气库空间动用规律及扩容机理仿真模拟[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2, 49(6): 1227-1233.(中科院一区)
[7] 齐桓, 李宜强*, 陈小龙, 等. 轻质原油减氧空气驱低温氧化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 48(6): 1210-1217.(中科院一区)
[8] 汤翔, 李宜强*, 韩雪, 等. 致密油二氧化碳吞吐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 48 (4): 817-824.(中科院一区)
[9] 陈小龙, 李宜强*, 廖广志, 等. 减氧空气重力稳定驱驱替机理及与采收率的关系[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 (4): 780-788.(中科院一区)
[10] 刘哲宇, 李宜强*, 冷润熙, 等. 孔隙结构对砾岩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 47 (1): 129-139.(中科院一区)
[11] 彭颖峰, 李宜强*, 朱光亚, 等.离子匹配水驱提高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机理及实验—以中东哈法亚油田白垩系灰岩为例.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 (6): 1159-1168.(中科院一区)
[12] Xin Chen, Yiqiang Li, Zheyu Liu, et al.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igration and plugging of the particle in porous media based on elastic properties. Fuel, 332 (2023) 126224.(中科院一区)
[13] Xin Chen, Yiqiang Li, Zheyu Liu, et al. Visualized investigation of the immiscible displace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improved method, and EOR effect. Fuel, 331(2023) 125841. (中科院一区)
[14] 李宜强, 何书梅, 赵子豪, 等. 基于剩余油动用规律的高含水油藏水驱扩大波及体积方式实验[J]. 石油学报, 2023, 44(3): 500-509.
[15] 李宜强, 张津, 潘登, 等.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赋存规律——以大港油田小集区块和港西区块为例[J]. 新疆石油地质, 2021, 42(04): 444-449.
[16] 李宜强, 陈建勋, 金楚逸, 等. 砾岩油藏聚合物驱后二元和三元复合驱的优选[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7, 24(02): 63-66.
[17] 高文彬, 李宜强*, 何书梅, 等. 基于荧光薄片的剩余油赋存形态分类方法[J]. 石油学报, 2020, 41(11): 1406-1415.
代表性专利:
1、Artificial sandstone and/or conglomerate core based on lithology and pore structure contro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2021-12-7, 美国, US11192824B1
2、Artificial sandstone and/or conglomerate core based on lithology and permeability contro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2021-10-5, 美国, US11136265B1
3、基于水动力学尺寸的聚合物临界缔合浓度的测定方法,ZL 202011594974.9
4、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滞留信息的测定方法及系统,ZL 202010060610.6
5、测定聚合物水动力学尺寸的方法,ZL 201910522255.7
6、一种测定聚表剂完全封堵储层所对应极限渗透率的方法,ZL 201910183012.5
7、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方法和装置,ZL 201810459563.5
8、人造砂岩岩芯润湿性的控制方法,ZL 201610190951.9
9、一种人造砾岩岩心、制备方法及其用途,ZL 201410114347.9
10、人造砾岩岩心润湿性的控制方法,ZL 201610191484.1
11、用于驱替实验的动态可视化观测方法,ZL 201510887476.6
12、一种驱油用泡沫性能的在线检测方法,ZL 201510887385.2
主要科学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集成项目:井下多化学反应生烃放热协同蒸汽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基础问题研究,项目长,2024-2027(石油高校首例联合基金重大项目)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模态碎屑岩人造岩心孔隙结构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负责人,2021-2024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形成机理,负责人,2014-2017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聚驱后二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及启动机制研究,负责人,2011-2013
5、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松辽盆地致密油开发示范工程-致密油藏能量补充方式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2017ZX05071-006)子课题负责人,2017-2020
6、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优势渗透通道识别与表征及控制无效循环技术-高含水后期微观渗流规律研究(2016ZX05010-003-001)子课题负责人,2016-2020
7、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海上稠油高效开发新技术-海上油田化学驱油技术-海上油田微观非均相驱油技术研究(2016ZX05025-003-010)子课题负责人,2016-2020
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CO2地质封存与驱油安全监测技术研究(2012BAC26B05)课题负责人,2021-2023
重要奖励与荣誉:
1、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水驱油藏注入水低效循环识别与治理技术,排名10
2、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天然气驱油与地下储气库协同建设理论技术创新与工业化,排名6
3、2022年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梯级启动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规模应用,排名1
4、2017年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聚合物驱梯次降粘提高储层动用程度理论与精细开发模式,排名1
5、2021年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储气库高速注采交变工况模拟与运行优化技术及应用,排名3
6、2020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减氧空气驱/高温火驱高效开发理论,排名12
7、2020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海上油田早期注聚开发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排名14
8、201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基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疆砾岩油藏无碱二元复合驱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排名17
9、2012年湖北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采油功能菌群的研究与应用,排名11
10、2014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剩余油量化分析的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排名1
11、2008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强水敏低渗透储层注水开发技术研究,排名1
12、2012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油藏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应用,排名5
13、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哈得逊超深超薄油藏高效开发及稳产技术,排名6
社会与学术兼职:
1、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田化学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2、SPE, EAGE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