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暨“长远时间中的巴赫金: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30 | 来源:克拉玛依校区 | 浏览量:
9月20日至9月21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暨“长远时间中的巴赫金: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主办,天山研究院承办,克拉玛依校区文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编辑部协办。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副院长、天山研究院执行院长孙磊教授主持。克拉玛依校区党委书记、校长李军和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会长周启超参加活动并致辞。
李军回顾了克拉玛依校区十年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克拉玛依校区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的成果,特别提及了毕业生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责任担当。他还介绍了克拉玛依校区依托“天山研究院”在人文交流与智库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更是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举措,与克拉玛依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高度契合。
周启超回顾了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巴赫金理论具有跨学科贡献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重要意义,推动了“陀学”研究向客观化方向转变,凸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小说艺术家”的价值。巴赫金的方法论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巴赫金研究分会秘书长、黑龙江大学刘锟教授宣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钱中文先生的贺信。钱中文先生肯定了本次会议“文明对话”主题的时代价值,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巴赫金理论传入中国后的传播与影响,强调了其“对话”思想对促进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新版《巴赫金文集》的编纂、出版与修订情况,指出这体现了中国学界对原典的尊重与研究的深化。
会议期间,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报告,围绕巴赫金理论的跨学科意义与跨文化价值、核心观点的阐释与批评实践,以及其学术思想与其他重要文艺理论家的比较研究等议题,分享了前沿而富有建设性的见解。这些报告拓展了巴赫金研究的理论视野,推动了该领域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当代创新。
会议设置了三场平行分论坛,三十余位学者围绕巴赫金理论的当代阐释与批评应用、复调理论的多元阐释、符号学与比较诗学视域下的思想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交流,展现了巴赫金理论的方法论活力与前沿影响力,深化了对其思想的当代理解,促进了理论反思、范式更新与跨学科对话。
闭幕式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侯任会长、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致辞。他肯定了会议对我国巴赫金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指出此次研讨在深化理论阐释、推动文艺理论与哲学美学的本土化进程、增强中国学术与文化主体性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进展。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新版《巴赫金文集》出版座谈会。与会专家回顾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由钱中文先生主持的《巴赫金全集》三次编纂出版情况,阐释了新版文集更名的学术考量,认为该成果体现了中国学界对巴赫金原典的尊重与研究自觉,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座谈会后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周启超代表巴赫金研究分会向克拉玛依校区图书馆和天山研究院赠送了新版文集。
(编辑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