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一线巡礼 我身边的中国石油青年 | 阮思雅:戈壁深处绽放的“石油雪莲”
发布时间:2025-06-23 | 来源:中华儿女 | 浏览量:
西部是壮丽山河,更是人生舞台;石油是黑色能源,更是红色信仰。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告别繁华都市,扎根戈壁荒漠;他们无畏艰苦环境,坚守能源报国初心;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让青春在西部、在边疆,在加油争气、服务人民中绽放绚丽之花。让我们跟随中国石油青年的奋斗足迹,见证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感受热血青春与能源使命的碰撞。
“希望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在新疆油田引发热烈反响。新疆油田青年阮思雅读到这段话,不禁回想起五年前。当时,作为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克拉玛依校区118名毕业生之一,她同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那句“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嘱托,让她攥紧了手中的入职通知书,在家人期盼的目光中踏上西行列车,扎根离家3000公里以外的新疆油田,在这片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淬炼青春。
初到现场,目之所及是望不到边的盐碱地。冬季寒风裹着雪粒子抽打脸颊,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连骆驼刺都蜷缩着叶片,但阮思雅在日记中写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这里没有繁华街市,却有祖国最需要的能源战场。”
戈壁“拓荒”,用冻僵的手指丈量责任
2021年9月,刚转正的阮思雅被派往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第九采油作业区。正值玛湖大开发的关键期,这片新投产的区域尚未形成生产体系,连一份完整的设备台账都没有,只能“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
“家底不清,何谈安全?”师父交给她一米高的技术标准书,指了指窗外高耸的分离器塔架。为建立台账,核对清楚作业区各种压力容器、锅炉、起重机等铭牌信息,阮思雅裹着厚重棉工服爬上4米高的分离器塔架。零下20℃的清晨,砂砾般的雪粒子抽打在脸上,她的手指冻得通红,仍咬牙坚持。
三个月间,她走遍19座计量站、140多口油井,建立首套电子台账。“小阮的台账连抽油机规格都标得清清楚楚,堪称玛湖‘标准答案’!”这份“标准答案”不仅填补了新区管理空白,更成为后续智能化改造的基础数据库。
为快速完成从青涩学生到石油青年骨干的蜕变,阮思雅开启了“技术狂人”模式。白天,她跟着师父跑遍转油站,对照规程挨个捣阀门、验流程;夜晚分析异常井数据,优化措施设计直至深夜。为提升操作规范性,她用手机拍摄每个操作步骤,制作20多部验证视频,发现并修正3处流程设计缺陷。
一年后,玛湖的沙尘暴在她脸上刻出“石油红”,也将“苦干实干”的基因烙入血脉。“石油人的成长,始于脚下每一寸土地的丈量。”2022年,她被评为中石油集团优秀共青团员。
油田“守夜人”,从抢险队员到“全科医生”
2023年,采油二厂吹响物联网升级的号角。这个累产原油超过1亿吨的老油田,正经历着从“人工巡检”到“数字油田”的转型。已成长为信息管理站副站长的阮思雅,亲历了这场深刻的技术革命。一场突如其来的故障,让她对“能源命脉”有了更刻骨的理解。
当年12月23日凌晨1时,中控室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夜空。全厂数据传输突然中断,中控大屏上的油井参数集体“离线”,油井动态监测数据大规模缺失,控制指令也无法下发。这意味着次日将有超过1.2万吨原油无法精准计量。阮思雅冲向现场,戈壁滩的夜风裹着砂砾灌进领口,手电筒的光束在漆黑中剧烈晃动。
“光缆断了!必须尽快恢复,断点可能藏在任何一段暗井!”阮思雅和抢险队员们打着手电,撬开26个井盖逐一排查。凌晨2点,在摸排了1公里长的管线后,抢险队终于找到断点。熔接完成,中控大屏上的数据流如星火复燃,重新跃动。瘫坐在一旁的她笑道:“这可比看流星雨震撼!”
这样的抢险经历,如同职场“大考”,不仅锤炼了阮思雅的胆识,更提升了她的技术水平。2024年4月,采油二厂进行全厂范围无线网桥网络改造,阮思雅带领团队在戈壁滩上架设传输设备,优化网络布局。数月的奋战让物联网系统完成蜕变:油水井上线率从改造前的82%提升至99.9%,年节约人工巡检里程12.8万公里。
当年跟在师父身后记台账的小姑娘,现在成了系统的“全科医生”。抚摸着中控室崭新的智能大屏,阮思雅终于懂得:戈壁滩上每一组跳动的数据,都是新时代石油人写给祖国的能源密码。
牢记嘱托,“石油雪莲”照亮能源未来
又是一年毕业季,阮思雅应母校邀请,回到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与毕业生分享在新疆油田工作4年来的体会。站在礼堂讲台上,阮思雅自豪地展示着戈壁星空下的抽油机群。
“学弟学妹们,五年前我和你们一样忐忑。但今天我想说:选择边疆,就是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她展示了一张张井场高清监控画面,现场各类异常情况无所遁形:“十年前,各类隐患需要依靠老师傅的经验;而现在,我们坐在中控室就能守护50公里外的油井。这就是新时代石油人的‘战场’。”
有学生问她是否后悔放弃大城市,她微微一笑。“不是每朵花都能开在雪山,但雪莲做到了;不是每棵树都能扎根盐碱地,但胡杨做到了。”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五年前的誓言与习近平总书记最新回信同框呈现:“这里没有都市霓虹,但有祖国需要的能源之光。”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2020年到2025年,两封回信,跨越五年,照亮着同一条报国之路。正如抽油机永不停歇的脉动,这位“95后”石油姑娘仍在续写誓言:把青春融进祖国大地,人生永远不会荒凉!
详情见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BrqxUnIvt_Td6WaKpAAPcA
(编辑 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