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促进“机器人+能源”深度融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指导,中关村科学城具身智能产业专委会、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联合主办的“‘机器人+能源’协同创新守护安全 多方联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于4月29日下午隆重举行。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各界代表。与会嘉宾围绕机器人技术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
◆智能机器人助力能源产业升级。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在讲话中强调,通过党建引领,凝聚产学研协同合力,“机器人+能源”两者深度融合将催生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指出,具身智能技术是突破机器人"感知-认知-行动"闭环的关键,相关核心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产业化,为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产学研协同推动技术创新。昆仑数智、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陆航翼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石油化工等高风险行业的特种机器人技术,通过多元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促进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等高校教授与产业界专家代表共同探讨机器人在能源安全中的应用,促进“机器人+能源”融合发展。
◆校企双驱协同培养能源行业人才。能源行业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化落地,是我校机器人专业立足能源特色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的一次重要实践。依托学校在油气高端装备领域的学科优势,将重点打造“智能钻修井AI+井下机器人”“智能输储AI+管道机器人”“智能制造AI+通用机器人”和“智能运维AI+监测机器人”四大方向,构建"能源+AI+机器人"的创新型学科交叉体系,持续优化学科建设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机器人设计、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紧密对接油气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需求,不断完善"智能机器人研发+能源行业应用"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本次活动成功促成多项产学研合作,搭建了AI技术与能源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未来,各方将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助力机器人在能源安全、智能化转型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