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朱世发教授研究团队在西昆仑-帕米尔地区侏罗系源-汇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作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关键构造单元,西昆仑-帕米尔地区记录了中生代古特提斯洋的闭合过程,然而,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强烈构造叠加的影响,导致前新生代信息被广泛覆盖,限制了我们对其演化历史的准确识别与建立。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连续的侏罗系沉积为突破口,系统整合沿西昆仑-帕米尔山前连续展布的三条露头剖面与三口钻井的综合资料,开展砂岩岩石学、重矿物组合与碎屑锆石U-Pb分析,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与物源格局。

结果显示,研究区侏罗系物源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区:(1)Qimgan至Oytag地区以三叠纪弧后火山岩为主要物源,物源区主要为北帕米尔东北部,几乎不受来自中-南帕米尔物源区的影响。(2)Toyunduk-Kyzyltau至Fusha地区则以含有早古生代与新元古代两个年龄段锆石为特征,北昆仑-南昆仑地体为主控物源,更远处的甜水海与松潘-甘孜等地体并无明显影响。基于此,研究提出了西昆仑-帕米尔古特提斯闭合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并证实了北帕米尔东北部三叠纪弧后火山作用的独立证据链。该成果不仅填补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侏罗系物源体系认识空白,也对深化古特提斯闭合及其陆内响应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该成果与英国利兹大学Nigel Mountney教授和Adam McArthur博士以及塔里木油田合作完成,成果论文《Tectonic evolution records closure of the Western Kunlun–Pamir Paleo-Tethys Realm: Insights from provenance analyses of Jurassic siliciclastic strata》发表在地学领域著名期刊《GSA Bulletin》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生崔航,通讯作者为朱世发教授,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地球科学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GSA Bulletin》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中科院1区top和JCR Q1期刊,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五年平均影响因子为4.4。
感谢论文审稿人中国科学院肖文交院士、德国波茨坦大学Edward Sobel教授和德国明斯特大学Heinrich Bahlburg教授在评审中给予的专业建议。
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130/B3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