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成员- 专职科研人员

王代刚  副研究员

image.png

王代刚

博士/博士后,校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员(教授),博/硕士生导师

办公室:新综合楼北楼A305

联系电话:18310865935

E-mail: dgwang@cqsbzx.comwwwdg2006@126.com


个人简介


王代刚,博士,副研究员,博/硕士生导师,校青年拔尖人才,提高采收率所副所长。2017年获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复杂介质油气藏渗流力学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校青年拔尖人才基金等纵向课题10项及油田公司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企业联合基金、中石油基础性前瞻性科技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参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R3、R8和R14)、二等奖2项(R2和R3)。在科学通报、中国科学、Engineering、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4项(第一完成人14项)、申请美国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聘为北京大学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担任中国石油学会、美国SPE协会和AGU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复杂介质油气藏变形多尺度介质耦合渗流理论

海相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特低渗-致密油藏复杂缝网有效开发理论与技术

致密/页岩油藏增效驱渗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

特高含水油藏动态非均质调控与控水增油技术


招生方向

欢迎有力学、数学、石油工程、物理化学背景,有志于从事油气行业的同学报考!


教育背景

2014.09-2017.06,北京大学,石油地质学,博士研究生

2014.09-2017.06,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工程,博士研究生

2010.09-2013.06,中国天天色天天(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

2006.09-2010.06,中国天天色天天(华东),信息与计算科学,大学本科


工作经历

2020.09-  今,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19.07-2020.06,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

2018.07-2020.06,北京大学工学院,博雅博士后

2017.07-2018.06,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3.07-2014.06,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油藏工程师


荣誉奖励

[1] 2024.12,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应用协会,青年科技奖

[2] 2024.08,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10

[3] 2024.07,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2022-2024年度优秀教师

[4] 2024.01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技术发明一等奖,1/15

[2] 2022.12,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10

[3] 2021.12,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3/15

[4] 2021.12,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8/15

[5] 2020.12,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4/15

[7] 2020.09,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青年拔尖人才

[8] 2019.05,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获得者

[9] 2018.06,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称号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2025.06-2030.12,高盐环境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化学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新型油气勘探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青年科学家课题,主持

[2] 2022.01-2025.12,海相碳酸盐岩油藏浸润调控提高采收率微观渗流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3] 2024.01-2026.12,深层油气藏变形多尺度介质多相流体相变渗流耦合机制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

[4] 2023.09-2026.12,强应力下深层油气藏多相流体微观相变渗流机理,中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主持

[5] 2020.09-2023.12,多模态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渗流机理研究,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青年拔尖人才基金,主持

[6] 2025.08-2027.02,储层动态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研究,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横向课题,主持

[7] 2025.07-2025.12,乌36井区百口泉组油藏注气重力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横向课题,主持

[8] 2024.11-2025.11,综合考虑多类生产措施的产量预测标签样本集构建方法及产量预测模型研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持

[9] 2023.11-2024.10,高柳地区致密油效益动用油藏关键技术研究,中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横向课题,主持

[10] 2022.09-2023.12,强应力下多尺度裂缝-孔隙系统多相微观渗流模拟方法研究,中石油前瞻性基础性科技专项外协课题,主持


代表性论文(第一/通讯作者)

[1] 《复杂油藏物理化学微观渗流理论与技术》,学术专著,中国天天色天天出版社,2024.12,ISBN 978-7-5636-8065-8.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2] A novel method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 by thickened supercritical CO2 flooding in high-water-cut mature reservoirs. Engineering, 2025, 48: 59-69. SCI收录

[3] Pore network modeling of gas-water two-phase flow in deformed multi-scale fracture porous media. Petroleum Science, 2025, 22(5): 2096-2108. SCI收录

[4] 致密油藏压裂-焖井-返排一体化开发微观渗流规律. 中国天天色天天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01-111. EI检索

[5] Pore-scale modeling o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coupled two-phase flow in carbonate porous media.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5, 302: 120854. SCI收录

[6] Digital rock modeling of deformed multi-scale media in deep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ased on in-situ stress-loading CT imaging and U-Net deep learning.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5, 171: 107177. SCI收录

[7] A novel method to identify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by considering the time-varying effect of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in ultra-high water-cut reservoirs. 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 241: 213172. SCI收录

[8] Lattice-Boltzmann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in carbonate porous media retrieved from computed Microtomography.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23, 270: 118514. SCI收录

[9] Phase-field modeling of pore-scale oil replacement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fractured porous media. Energy & Fuels, 2022, 36(24): 14824-14837. SCI收录

[10] A novel dynamic reserve evaluation method by division between oil and water in isolated fractured-caved carbonate reservoirs.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214, 110440. SCI收录



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第一完成人)

[1] 非常规油藏采油贡献程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9712086B

[2] 基于数据驱动的缝洞油藏开发评价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8094832B

[3] 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7592874B

[4] 低渗透油藏气驱适应性评价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6882617B

[5] 低渗致密油藏浸润调控渗流规律表征方法、装置及设备,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7592387B

[6] 一种确定非均质油藏离子匹配水驱前缘位置的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5186611B

[7] 浸润调控驱油过程中毛细管压力曲线及动态表征模型的确定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5290509B

[8] 浸润调控驱油过程中油水相对渗透率及动态表征模型的确定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5201073B

[9] 一种三相流体相变渗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和系统,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4970385B 

[10] 缝洞型油藏生产动态表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2329232B 

[11] 一种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2304988B

[12] 岩石相对渗透率确定方法和装置,发明专利,授权号CN112989653B

[13] 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有效性评价系统,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18SR310146

[14] 水驱油藏连通性评价及生产优化系统,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4SR0390597

[15]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离散拓扑网络数值模拟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4R11S0317740

[16] 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空间体积开发动态表征系统,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4R11S0326296


社会与学术兼职

[1] 北京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和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

[3] 国际SCI期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编委

[4] 国家领军期刊《Petroleum Science》、EI收录期刊《天然气工业》以及地球科学一区SCI期刊《Advances in Geo-Energy Research》首届青年编委

[5] 国际多孔介质协会Interpore 2020分会场召集人及执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