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叶青,男,1987年12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学术&工程博导。现任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新能源系主任、生物燃气高值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石大-濮阳市政府联合研究院副院长、校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沼气学会理事、青年专委会委员,农业资源环境与能源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沼气学会、美国化学学会、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会员;《Green Carbon》《Biochar》《Carbon Research》《Petroleum Science》《中国沼气》《福建师范大学学报》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客座编辑;Water Research、Biotechnology Advances、Biochar、Carbon Research、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Energy、Waste Management、Fuel、Energy and Fuels、Process Biochemistry、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emosphere、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环境化学》、《中国环境科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30余个期刊审稿人。
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北京市教委项目、碳中和研究院专项、重质油国重开放基金、校拔尖、校引进人才基金、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多项,并负责 2 项北科委项目执行。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fuel Research Journal、ACS ES&T Engineering、ACS Sustainable Resoruce Managemen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ergy and Fuels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被引用 3500 余次,入选2024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沼气工程产气量优化软件著作权4件,参与行业标准3项,出版教材4部,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20余次。获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创业奖二等奖(2023年,排名1)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2022年,排名2),2024年度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全校共5名)。指导学生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十佳大学生、国家奖学金(2018-2024连续七年)、获得互联网+、节能减排、挑战杯、可再生能源大赛奖等多项荣誉。
1.基本简历
教育经历:
2005.09-2009.06,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士
2009.09-2014.06,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博士(硕博连读),导师:张瑞红教授,联合导师:刘广青教授、陈畅教授
2013.03-2014.03,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与农业工程系,CSC博士联合培养
工作经历:
2014.07-2018.11,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新能源研究院 助研、副研、硕导
2018.12-今 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副教授、教授,学术&工程博导,系主任
2.招生学科和研究方向
学术硕士、学术博士: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程博士:能源动力学科,清洁能源技术方向;材料工程
专业硕士:清洁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一级学科-人工智能二级学科)
课题组长期招生:每年硕士3-4名,学术博士1名,工程博士1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1名,博士后1名,欢迎大家联系!
主要从事生物质能和氢能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兴趣包括:有机无机复合产能源、直接种间电子传递、Power-to-X,CO2的微生物捕集和转化(氢气生物甲烷化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模型)、沼气制氢醇、LCA、油泥处理、厌氧促进剂开发等。
3.主讲课程
(1)生物质能转化原理与技术(本科生);(2)工程材料基础(本科生);(3)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生);(4)厌氧消化前沿讲座(研究生)
4.在研主要项目(限5项)
[1] 国家级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万,2023-2026(主持)
[2] 横向成果转化,沼气高值化,500万,2023-2026(主持)
[3] 成果转化,AI+,56万元,2024-2025(主持)
[4] 企业横向,生物质制氢,32万元,2025-2027(主持)
5.完成主要项目(限5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6-2018,23.8万,项目负责人
[2] 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2016-2017,50万,项目负责人
[3] 碳中和联合研究院项目,2022-2024,50万,项目负责人
[4] 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20-2022,40万,项目负责人
[5] 中石油重大专项:燃料电池用氢技术研究和关键装备开发,2020-2024,课题负责人
6.近五年一作/通讯SCI论文
[1]Carbon Research. 2025
[2]Applied Energy 387 (2025) 125568
[3]ACS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2024
[4]ACS Omega. 2024
[5]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6]Chemosphere. 2024
[7]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90
[8]Biofuel Research Journal. 2024, 11(2)
[9]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4
[10]RSC Advances. 2023, 13(50)
[1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75
[1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868
[13]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75
[14]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3
[15]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3, 419
[16]ACS ES&T Engineering. 2023, 4(1)
[17]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3, 374
[18]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2, 363
[19]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0
[20]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62
[21]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2, 160
[2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 825
[23]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2, 344
[24]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2, 346
[25]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328
[26]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1, 337
[27]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410
[28]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42
[29]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20, 295
7.人才培养情况
指导研究生/本科生50余名(在读硕博10余人、本科生10余人),学生毕业后读博深造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同济大学等985高校,工作就职于北京环科院、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天辰、京东方、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集团、国电等企/事业单位。指导学生连获七年国家奖学金(2018-2024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21年、2022年)、校优秀毕业生(2018年、2021年、2023年)、优秀研究生(2020年、2023年)、创青春大赛北京市二等奖(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北京市一等奖(2024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二等奖1项(2023年)、三等奖2项(2023年)、“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项赛道“青聚奇思”黑科技专项赛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2023年、2024年)、全国二等奖(2025年)、全国三等奖(2023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北京市二等奖(2022年)、2021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三等奖(2021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一等奖(2017年)、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部级银奖(2020年)、第六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银奖(2015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部级三等奖(2020年、2022)、首都高校双创大赛三等奖(2020年、2022)、京彩大创北京市三等奖(2022)、并指导本科生科创项目多次获批北京市级支持。
导师寄语: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8.联系方式
Email:liyeqingcup@126.com;liyeqing@cqsbzx.com办公电话:010-89739127转809
课题组公众号:生物能源组
9.联系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主楼A401
10.课题小组简介
课题小组经过前期积累,已经具有完善的实验设施,并且在不断深化现有成果以及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组内有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生10余名。近几年每年都有研究生发表一区论文及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在本课题组里,除了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学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学习新的思想和技能,如实验的搭建和设计,数据的程序化采集与处理,英语水平,文献查阅,论文的写作等等,更重要的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技能的强化和学习,不论毕业之后是否从事科学研究,都会受益匪浅。当然这些收获是离不开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崇高的职业追求,我们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和环境,成功还得靠个人的勤奋、执着、坚持和顿悟。此外,课题组在认真科研的同时还有着各色各样的娱乐活动。并且导师目前仍然工作在科研一线,能给学生全面的指导,有充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
本课题组热忱欢迎来自生物、材料、化工、环境、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进行高度交叉。本人将不遗余力的为组内人员提供最优的科研条件,努力在生物质能和氢能领域做出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工作。如果对我们课题组感兴趣,可以联系尝试联系我们,我们会努力在第一时间反馈回复的。
11.我们对同学的期望
愿意主动探索问题,学习能力强,善用各大搜索引擎,对本领域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人正直,勤奋踏实、具有明确的个人规划;本科专业为化工、环境、材料、新能源、微生物等相关专业。能深入学习微生物分析(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宏蛋白组/转录组分析)、计算与数学模型(机器学习、大模型、DFT)、过程优化与评价(LCA、CFD、DEA)、材料合成与表征(碳量子点等纳米材料)等方向;推免生和英语六级450分以上优先考虑,有科研经历优先考虑,擅长计算、画图软件优先考虑;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动手实践和沟通能力;本课题组欢迎有志从事生物质能和氢能的优秀学子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