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至29日,北京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绿色发展的焦点。以“构建CCUS国际合作网络,引领能源绿色革命创新”为主题的第三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际会议暨中挪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此隆重举行。本次盛会由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碳中和与气候变化驱动绿色转型”教席等十余家权威机构共同主办,汇聚了近50名全球顶尖专家及500余位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代表,共同深入探讨CCUS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发展路径,为加速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注入强劲新动能。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副校长刘植昌发表致辞,他强调“能源转型与气候行动刻不容缓”,高校必须在绿色技术革新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刘植昌介绍了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在推动CCUS发展方面的战略布局,包括建设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CCUS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关键平台,致力于技术研发与高端人才培养。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其针进一步明确指出,CCUS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他表示,当前的政策引导与示范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减排需求并拓展应用场景,仍需克服成本高、规模化应用难等核心挑战。
会议期间,多位权威专家分享了前沿洞见与技术突破。中国石化李阳深入剖析了CCUS发展趋势,创新性地提出“油气田增产与封存协同”的新模式。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Derek Elsworth教授揭示了流体注入诱发地震的预测模型,为地质封存长期安全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程玉峰研究员则报告了在海洋封存材料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显著提升了封存CO₂的长期固化稳定性。延长石油的王香增展示了其在低渗致密油气藏实施CCUS工业化应用的突出成果,成功将驱油效率提升了15%。
聚焦产业核心问题,会议精心设置了13个分论坛,议题覆盖CCUS全产业链。在地质封存与安全保障方面,专家们探讨了CO₂提高采收率(EOR)技术、枯竭气藏回注方案以及诸如中国石油安全环保院开发的智能监测系统等创新应用。智能化创新成为热点,人工智能被用于优化封存潜力评估和管道输送风险预警,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董绍华教授团队在CO₂运输理论方面取得的进展引发了广泛关注。此外,政策与经济性分论坛深入探讨了碳交易机制设计以及跨境封存面临的国际法规挑战,中挪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更是将两国在政策协同方面的合作推向深入。
作为本届会议的重磅环节,中挪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响应了2024年中挪两国签署的《绿色转型对话联合声明》。来自挪威科技大学的邓立元教授、中国海油王震院长等5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海上CCUS部署、绿氢与CCUS耦合技术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对话并达成共识:中挪双方在低碳技术领域互补优势明显,亟需携手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落地与应用推广。
会议隆重揭晓了“2025CCUS科技创新优秀案例”,集中展现了中国在产业化实践中的领先技术。其中,川庆钻探研发的CO₂注入井动态无线监测技术,实现了封存过程实时风险评估与预警;中国石化华东局在苏北盆地成功应用页岩油CO₂压吞技术,单项目年封存二氧化碳量已超20万吨;中海油服则攻克了高含CO₂油气田固井技术难题,有效保障了井筒完整性。这些优秀案例已在多个国内示范工程中成功应用,展现出显著的降本增效成果,为全球CCUS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宝贵的“中国范本”。
会议同步搭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平台,加速推动学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质量的论文征集活动覆盖了包括《Applied Energy》《钻采工艺》“CCUS技术专刊”在内的国内外知名期刊,并由李阳院士领衔主编。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积极组织研究生深度参与各分论坛讨论,与国际顶尖专家直接交流技术痛点。中国石化、延长石油等产业巨头在会上分享了宝贵的规模化项目实践经验,并发出呼吁,倡导共建开放、协作的“CCUS产业生态圈”。
本届会议的成功举办,正值全球CCUS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汇聚全球智慧、展示尖端成果、深化国际合作,特别是强化了中挪绿色伙伴关系,会议为加速CCUS技术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在奔向碳中和的征途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