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as院士与青年老师学术交流

202532日,我院特邀国际知名学者Abbas Firoozabadi院士莅临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赵建林、王斌、潘滨、胡婷、丁柏昕五位教授分别围绕孔隙尺度建模、CO2压裂等主题发表专题演讲并与Firoozabadi院士就建模和模拟方法、跨学科研究挑战及工程应用前景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交流有效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为后续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发详细纪要如下:

1、赵建林教授——孔隙尺度建模:

赵建林教授以《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与孔隙网络模型的多孔介质孔隙尺度流动模拟》为题,系统阐述两种方法在微观孔隙结构表征与多相流动机理研究中的协同优势,Firoozabadi院士高度评价该研究的工程价值,双方重点探讨了润湿性动态数学表征、接触角与孔隙压力的关系等内容,为孔隙尺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贯通提供了新思路。

2、王斌教授——CO2压裂:

王斌教授以《非常规储层CO2压裂相场模拟研究》为题,讨论了超临界CO2在页岩裂缝扩展中的多物理场耦合机制,Firoozabadi院士针对模型对实际地质力学非均质性的适应性提出质询,双方重点探讨了超临界CO2的压裂效果等内容,为CCUS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3、潘滨教授——纳米尺度润湿与地下储氢:

潘滨教授以《纳米多孔介质渗吸动力学机理与调控》为题,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纳米孔隙受限空间内毛细渗吸行为的非经典输运规律,Firoozabadi院士高度关注该研究在页岩油气渗吸采油与地下储氢领域的应用潜力,双方就纳米孔隙结构优化设计、表面修饰材料适配性等工程问题展开了详细的探讨。

4、胡婷教授——油藏模拟:

胡婷教授以《CCUS多相渗流-地球化学耦合模拟及模型开发》为题,系统阐述了CO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对封存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建立了多相流耦合模型,Firoozabadi院士重点关注封存体系长期安全性,双方深入探讨了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迟滞效应等关键问题,为CCUS工程风险量化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5、丁柏昕教授——CO2增稠试剂分子设计:

丁柏昕教授以《CO2增稠技术:直接与间接方法》为题,系统阐释了皮克林纳米液滴界面自组装机制、皮克林纳米气泡动力学行为调控,以及基于分子设计的超临界CO2直接化学增稠技术Firoozabadi院士针对增稠材料热力学稳定性、纳米气泡-孔隙介质多尺度耦合等工程化瓶颈展开探讨,以推动CO2高效利用技术落地。

院士交流.png

本次会议通过青年学者与国际顶尖专家的深度对话,构建了微观机理探索与宏观工程实践的桥梁,为破解CO2高效封存利用、非常规能源绿色开发等关键技术瓶颈提供了多尺度研究方法论支撑。同时,系列活动彰显了学校在能源交叉学科领域的创新活力,不仅助力青年教师融入国际学术前沿,还加深了校内青年学者与国际顶尖专家的学术互信,更有效激发跨团队协作创新动能,为推进低碳能源技术产学研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 邮编:102249
  • 邮箱:webmaster@cqsbzx.com
  • 版权所有©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
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