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压裂研究所交流

202535日,长庆油田公司压裂研究所陈文斌所长、陶亮博士到访我院高压水射流钻井与完井实验室,双方围绕CO2压裂技术展开深度交流。会议中,长庆油田团队与实验室团队一致认可CO2现场试验取得的显著效果,但指出当前基础理论仍存在不足,尤其是CO2压裂过程中的微观作用机理尚未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我院水射流团队樊旭浩博士详细汇报了近期研究进展,双方就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重点聚焦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如CO2减水增能压裂理论与方法、CO2聚能冲击压裂理论与方法、CO2井筒流动监测与智能调控等。之后,丁柏昕教授分享了其近期研究成果,包括超临界CO2增稠机制、皮克林纳米气泡等课题,陈文斌所长等与会专家对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与应用潜力给予高度评价。会议尾声,双方明确需进一步整合现场试验数据与实验室模拟与实验,以推动CO2压裂理论完善。下一步,双方计划通过数据共享与联合攻关,细化研究方向,共同攻克技术瓶颈。详细纪要如下:

1、樊旭浩博士——CO2泡沫/聚能压裂理论与方法:

樊旭浩博士围绕CO2泡沫压裂与聚能压裂技术等方面系统汇报了团队的创新性成果。在CO2泡沫压裂领域,团队优化了压裂液体系性能,重点突破泡沫稳定性与适应性难题,创新提出纳米铠甲泡沫,利用纳米颗粒吸附形成保护层,显著提升泡沫耐高温、耐高矿化度性能,并建立了CO2泡沫物性预测模型,揭示了温度、压力及泡沫质量对流体密度、粘度等参数的动态影响规律。在CO2聚能压裂方向,团队针对页岩、煤岩、致密砂岩及花岗岩等不同岩性,研究量化了聚能压力与裂缝形态的关联性,并通过核磁共振、CT扫描等手段揭示了微观损伤特征。此外,团队研发了多套井下聚能压裂工具,为现场试验提供了技术保障。整体研究为低渗、非常规储层高效改造及CO2封存协同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工程化解决方案。

2、丁柏昕教授——皮克林纳米气泡:

丁柏昕教授围绕皮克林纳米液滴体系及超临界CO2增稠机制等展示了其研究成果,为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开发与碳减排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其研究揭示了液滴在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调控机制,发现屈服压力与毛细压力紧密相关,并通过优化液滴设计实现盐水层CO2封存的高效性。近年来进一步拓展至纳米尺度,开发了皮克林纳米液滴,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其长期稳定性显著优于传统乳液,60天内仍保持结构完整,为CO2地质封存的长期可靠性提供了关键支撑。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 邮编:102249
  • 邮箱:webmaster@cqsbzx.com
  • 版权所有©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
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