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挪跨国合作,携手共拓CCUS蓝海

2025年5月28日,第三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际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由中国科学技术部与挪威创新署联合主办的“中挪绿色可持续发展论坛”成为全场焦点。该论坛旨在落实2024年中挪两国签署的《绿色转型对话联合声明》,来自挪威科技大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挪威艾奎诺公司等5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围绕海上CCUS产业化、绿氢耦合技术、跨境封存法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探索两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互补路径。

论坛上,挪威科技大学邓立元教授系统介绍了挪威北极光(Northern Lights)项目的商业化经验——该项目作为全球首个跨境二氧化碳运输与封存计划,已成功接收欧洲工业源的碳捕获气体,并依托北海枯竭油气田实现百万吨级地质封存。他强调:“北海封存枢纽的开发印证了跨国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行性,而中国丰富的封存地质潜力和规模化应用场景,可为亚洲碳管理网络提供关键支点”。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则分享了南海CCUS集群规划,提出“海上油气田协同封存+离岸绿氢制备”的一体化方案,并呼吁建立中挪海上碳运输走廊试点:“挪威在船舶运输技术和海底管道建设上的经验,与中国在离岸工程领域的产能优势结合,可大幅降低亚太区域CCUS部署成本”。

技术研讨环节,两国企业直面产业化瓶颈。针对海洋封存安全难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程玉峰团队展示了新型抗腐蚀固井材料,其耐高压盐水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3倍;挪威艾奎诺公司则提出基于数字孪生的封存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模拟流体运移降低泄漏风险。政策对话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跨境碳监管框架的缺失**是当前最大障碍。挪威创新署代表援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经验,建议建立中挪碳信用互认机制,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张贤处长则提出“先行试点大湾区-北欧航线船舶燃料碳足迹核算”,为区域性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论坛促成三项具体合作:一是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与挪威科技大学共建“海洋碳封存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高纬度海域封存技术适配性;二是中海油服与挪威船级社(DNV)启动“CCUS船舶运输安全标准”联合编制;三是延长石油集团将引入挪威Yara公司的碳矿化技术,在陕西油田开展工业级固碳示范。正如挪威创新署署长在闭幕致辞中所言:“从北海到南海,绿色转型的浪潮正推动两国从技术互补走向战略共生。这场论坛不仅铺设了知识共享的桥梁,更激活了产业共生的密钥”。

本届CCUS国际会议通过中挪论坛这一高规格对话平台,彰显了国际合作在破解技术规模化难题中的核心价值。随着两国在碳运输走廊、标准互认、联合研发等领域的务实推进,CCUS技术有望从单点示范跃升为跨洲际的碳中和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工业脱碳注入新动能。

交流.png



  •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 邮编:102249
  • 邮箱:webmaster@cqsbzx.com
  • 版权所有©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
中国天天色天天(北京)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
官方微信